一位既溫暖又堅毅的大師。他走過亂世,穿越誤解,從無到有,他讓佛教從山門走向人群,讓信仰從誦經拜懺轉化為讀書與行動的力量。他相信:佛法,不是為了來世,而是為了當下;不是關在殿堂,而是活在人間。
佛教文學是近來方興未艾的領域,譬喻是佛教寓言文學、兒童文學創作的豐沛素材,作者依空法師以深厚的文學底蘊,呈現優美生動的佛典故事、人間譬喻。原書曾獲全國青少年優秀讀物獎,亦曾適應不同讀者群,以簡體字、客語版發行各地。今重新付梓,編輯收錄完整76則寓言譬喻,並邀請慧人法師繪製插圖,圖文並茂精采呈現。
The Glossary of Humanistic Buddhism: 2025 Edition contains over 10,000 terms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covering works from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Humanistic Buddhism, sutra titles, all publications from Fo Guang Shan’s cultural undertakings, Fo Guang Shan and BLIA. It goes in depth into Buddhist terminology, concepts, quotes, persons, places, expressions, and historical events. We offer this glossary to the Fo Gang Shan community, translators, and sentient being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to assist them in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rendition of Buddhist literature.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This first volume presents 36 stories from the Buddha’s life and the lives of his disciples, each revealing the Buddha’s remarkable ability to meet people where they were and guide them toward realization. Readers will discover the Buddha’s insights on the importance of kindness, right speech, right actions, and community living that remain profoundly relevant to our lives today.
《文字禪堂—傳遞人間福報》完整呈現星雲大師創辦《人間福報》的理念,以及福報創立的歷程沿革、內容特色、組織運作、傳播影響、歷史定位,是了解佛教文化發展史上第一份報紙的重要文獻史料。
一本莊嚴又好看的小說,內容涉及兩岸、兩代、兩性的互動關係。作者的佛學素養、文學知識和生命關懷,融裁會通在這本莊嚴又好看的小說文本之中,讓佛光山文學更圓滿,讓佛教小說更具人間性,更有啟發性。
身心的健康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複雜系統中的動態平衡。治療疾病不能僅關注局部症狀,更需從整體出發,調節身心互動。這也呼應了傳統醫學強調的「形神合一」,重視情緒、生活方式等對健康的影響。
作者張正林先生熱愛山林嶺風,也得之意趣性靈。或說他自始至此在於「聽於無聲,視於無形」(《准南子》),自在承先於藝術表現,並及生活物象內蘊,而有出眾作品之創作。 雖然自謙目之所視,心之所感,對於山嶽林木之情感已入共感共融境界,此幾乎無師自通或說修為天成,事實上即是大地之廣、自然之性亦入其心性,而有驚人之筆墨呈現於畫面上。 張正林對於藝術造景,在於心性清真與自然應和,是項天機造境的抒發,其中在於人世間種種情思,並及造化變易的融合,有種妙趣天成,思緒湧現的表徵與圖象,也是「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文賦》的現象。 當然,繪畫創作是自性與學習的成果,張正林自始即在「創意」上有先天的喜愛與才情,不論在工作的選擇或是受教育的過程中,與大自然的產業有直接、間接的關係,並且在退休之後,孕育於胸臆的自然景物,或是山林毓秀、煙雲迷漫的場域,勾畫出層層詩情畫意,因此有了中國繪畫中山林畫境與性靈,或是以攝影求真為憑的自然物象,進而層次進階為意象與心象。
作者田青老師始終篤信,音樂,是人創造的,是人聆聽的,是人的情感與思想的凝聚與昇華。因樂可知人,你懂得了中國人的音樂,也就懂得了中國人,懂得了中華文化。 為令讀者能夠了解綿延千年、囊括五十六個民族,不可不謂博大精深的中國音樂,知名音樂學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田青老師選擇了二十六個主題、三十五首音樂,娓娓道來,誠如〈引子〉所言:「本書是寫給大家的。」
佛光緣美術館創辦人星雲大師立下四大宗旨之一「以文化弘揚佛法」,興建美術館、舉辦展覽,與民眾互動。1983 年,佛光山佛教文物陳列館啟用,成為台灣第一所專門典藏佛教文物的博物館;1988 年,在美國西來寺設立佛教寶藏館等,之後也陸續在世界各國興建新的連鎖性美術館,至今已有三十年。 本書為紀念佛光緣美術館三十周年之專輯,分為四個單元:「千年流轉」、「零距離美術館」、「美術館跨界觀點」、「美學無界」。
我是風吹,你是線 愛阮飛偌遠,你就放偌長 《風吹 周蘇宗臺語詩》是周蘇宗的第二本詩集,依著二十四節氣,從立春寫到大寒,每個節氣各收錄二至三首「情詩」。寫節氣、寫親情、也寫土地及萬物的愛,如:湯圓、水餃、草仔粿、風箏、腳踏車、炒飯及泡麵等,全都入詩。他用柔軟的心,將日子化做詩句。其中〈送行寫予蘇嫚〉更是寫下與他相伴十六年,已逝的狗女兒蘇嫚滿滿的疼惜及懷念。 作者周蘇宗在短短兩年內出版第二本詩集,他的詩有生活感想的投射,親人思念的傷懷,甚至擴及土地關懷及時代觀察的探究。在過往的理性投資領域下,斜槓出細膩感性的文人情懷。 本書特別收錄第九屆教育部閩客語文學獎現代詩社會組第三名作品─〈永遠的臺灣島:寫予竹內昭太郎先生〉 ★掃QR Code收聽作者親自朗讀每一首臺語詩。
《人間佛教當代問題探討》共計三冊,將大師弘法五大洲,針對不同領域的社會人士所作的講演、座談,結集成冊,提供大眾參酌,從中讀出解決現實人生之道。本冊主題為「生死關懷」,收錄八篇精采的論述。 對於生死問題的探討與解決,是古今人等皆想揭開的謎團。此類議題亦有八篇文章,大師從佛陀的言論為出發,提出個人體驗與看法。從安樂死、臨終關懷、身心疾病等,大師為我們指出一條「希望之路」。如:到成功大學醫學院講演,發表佛教對「器官捐贈」及「臨終關懷」的見解與作法;面臨「身心疾病」如何治療的問題,需以佛法的慈悲喜捨作為治療心病的良藥。再者,應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邀請,與多所大學的各科系學生座談。依大家所提出安樂死、墮胎、殺生等問題,從佛教、醫學、法律、人情等觀點,大師一一提出解說及因應之道。 為化解多數人對「生死」的恐懼,大師在美國西來大學透過遠距教學,與全球各地的學員座談。提出:生死本一如,就像白天和黑夜自然的輪轉,人往生後,家人要能為他念佛,並隨喜量力為他行善積蓄功德,才是正面的幫助親友解除面臨死亡的恐懼。 死亡如換衣、如搬家、如出獄、如秋天的葉落。對死亡有正確的認知,我們才能跨越生死的籓籬,悠遊人間,自在無礙。大師提出「死亡是新的開始」,像每天早上升起的太陽,讓人們摒除死亡是絕望的陳舊觀念。從對死亡的關懷,大師也從現實生活的層面去探討,民間信仰的價值、素食問題及對修行問題的看法等等。 大師對「民間信仰」亦給予肯定,認為民間的關公、媽祖及有忠孝節義情操的神明等,祂們讓民眾相信善惡報應,對社會的和諧有所助益。老婆婆虔誠的禮拜,雖不懂高深的哲理,但信念堅貞、信念之純潔高尚,卻是值得讚賞的。信仰當然以「正信」最好,還未正信時,「迷信」至少比「不信」好,因為,迷信的人,還有個善惡因果的言行規範。 皈依後,一定要吃素嗎?一般人將素食與信仰佛教畫上等號,其實素食是一種生活習慣而已,皈依是終生信奉佛教,不一定要吃素,心中有佛,擁有慈悲心才是最重要。大師提出素食只是生活的習慣,不能與信仰畫上絕對的等號。 對於修行,大師提出簡要的說明:修行即為修正行為,不一定要到深山裡去苦思冥想,修行也不一定要眼觀鼻、鼻觀心地自我獨修;甚至修行也不只是誦經、持咒、念佛、參禪。如果天天誦經拜佛,卻是滿心的貪瞋愚痴、自私執著;不如法的修行,如何會有如法的結果? 修行,固然需要;修心,更為重要。行正心不正,有外無內,這就叫做修行不修心,如此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編輯此書的緣起,希望以佛法的觀點來探討並解決社會亂象及當代所面臨的各種複雜問題;同時促使更多人一探社會與人心問題的究竟,明白佛陀的智慧是跨越時空,佛法具有時代性的,即使社會迅速變遷,問題千變萬化,只要人間遠離不了「生老病死」的困惑,佛陀猶如心靈良醫,而佛法則是調和我們身心疾病的良藥。
本書收錄星雲大師八篇文章。對環保、對經濟、以及自殺的防治與女性問題等,大師都提出解決之道。佛教是面向人間,面向人群的,社會議題的探討必然是佛教所納入與關懷的。因此,針對「經濟問題」,大師提出:經濟既是民主的命脈之所繫,一個國家要厚植國力就要發展經濟,因為經濟充裕,國防自然有力量,教育自然會提升,社會生產力自然增加,人民生活自然豐足安定,社會亂象也將因之消除。
《人間佛教當代問題探討》共計三冊,將大師弘法五大洲,針對不同領域的社會人士所作的講演、座談,結集成冊,提供大眾參酌,從中讀出解決現實人生之道。 本冊主題為「族群倫理」,收錄八篇精采的論述。星雲大師提出對族群、對宗教之間,對人生、對家庭、對青少年教育,乃至對殺生以及生命教育的看法。 族群問題,自古至今無不影響著各個國家及民族間的分與合。要想化干戈為玉帛,最需要的就是要有「同體共生」、「尊重包容」的國際觀,接受同體共生的「地球人」的思想。 佛陀主張「各族入佛,同為佛子」、「四姓出家,同為釋種」,是佛陀具慈悲融和的性格使然。縱觀佛教史上,從未有過戰爭或衝突,乃是佛教包容異己的寬大心量。此書中,對化解族群各宗教間的敵意、階級性別的歧視、人權平等的重視,大師都提出一些致力和平的看法。 族群問題或政治人權等等,唯有遵循大師倡導的「尊重與融和」才能消除對立,也唯有尊重才能和平,唯有包容才能互助,以佛法的慈悲觀,對世界的和諧發展造成正面的助益。 族群的起點在個人,個人的形成在家庭、在學校。有鑑於此,大師與青年、教師、博碩士等等,暢談佛教對「青少年教育」、「家庭問題」、「生命教育」、「應用管理」等看法,希望社會大眾一起來重視「教育」,肯定健全「家庭」,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家庭倫理的健全,是國家發展的根本,也是世界和平的基石。 星雲大師希望以佛法的觀點來探討並解決社會亂象及當代所面臨的各種複雜問題;同時促使更多人一探社會與人心問題的究竟,明白佛陀的智慧是跨越時空,佛法具有時代性的,即使社會迅速變遷,問題千變萬化,只要人間遠離不了「生老病死」的困惑,佛陀猶如心靈良醫,而佛法則是調和我們身心疾病的良藥。
本書是2024年第十四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類得獎作品集,收錄貳獎〈行者、浪人以及其他〉、叁獎〈金珠.哈里斯〉、評審推薦佳作〈拔水而起的南科〉,作者依序為邱瀟君、李佳懷、蔡仲恕。 〈行者、浪人以及其他〉寫一群在洛杉磯擔任義工的華人,為缺食的街頭流浪漢提供食物的故事,即使在嚴峻疫情下,仍未放棄。〈金珠.哈里斯〉寫尋找大姑姑的過程中,階級與性別視角融合於歷史敘事之中,個人家族史與時代史巧妙鑲嵌。〈拔水而起的南科〉報導臺灣南部科學園區興建的過程,涉及當地傳統農居、農產及其轉型。主題多元,世界觀寬廣,各具特色,是時代的見證。
本書是2024年第十四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短篇歷史小說類得獎作品集,收錄首獎〈我們都是吹牛大王〉、貳獎〈月下渡海〉、叁獎〈長春月明〉,作者依序為秦肇、懋透影、詹雅量。 〈我們都是吹牛大王〉以中日戰爭時期上海孤島為背景,探問歷史的真實與人物評價上的忠奸問題;〈月下渡海〉寫文革期間佛寺之難以及青年僧護教與度越之舉;〈長春月明〉寫清末皇族的輾轉流離。雖各有立場,反思的力度亦有強弱,惟共有面對歷史的誠敬之心。
本書是2024年第十四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人間禪詩、人間佛教散文二類得獎作品的合集,皆收錄前三獎及五篇佳作。 人間禪詩首獎〈安靜的力量〉巧妙地從一些日常、細小、平凡的物件,深入觀察思考,進而聯想人生,點出佛理。貳獎〈梅花菩薩〉以寒梅、木魚喻眾生,透過僧人掃地,掃除一切煩惱塵埃,兼顧佛性與人性。叁獎〈茶席〉擺茶席,如擺山水,如擺人生體會,從茶起興,對杯具、茶葉特性、品茗、茶色等相關物事的描述,扣合心境,物人互涉,散發哲理。佳作〈學長說〉、〈睡前倒立〉、〈樹本佛號〉、〈浮標.浮木.浮舟.浮島〉、〈聽雨:在人生的黃昏〉,斟酌於詩禪之間,出入於隱顯之際,皆具啟發性。 人間佛教散文首獎〈草木本無意〉由拔草破題,也破除妄念,翻轉敘寫草之用、草之韌、草之美,映照自己的傲慢與無知,有無限的啟示。貳獎〈裝籠〉以一對兄弟迥然不同的成長歷程,家庭成員彼此溝通障礙,反思人類在面對抉擇時的脆弱和無可跨越的疏離感。叁獎〈掃地僧「吱嘎」〉刻劃一位小僧沉默寡言,勤奮認真,對應一位有著神奇傳說的四十餘歲失智僧人。鏡照多方,畫面感十足。佳作〈灰澹的繽紛的,生或死〉、〈不著花〉、〈玉佛的哭泣〉、〈頂樓之鴿〉、〈雪山調〉等,題材寬廣,視角不同,風格各異,皆有可觀者焉。
The human condition affects us all. As we journey through life, we face birth, aging, sickness, and death, each bringing significant challenges. How can we better understand our human condition? What can we learn from it? In Buddhist Encounters: Finding a Home in the Human Condition, Dr. Lewis R. Lancaster explores the essence of our existence, addressing the internal conflicts and external pressures exacerbated by the post-pandemic and AI era. Through the lens of Buddhist teachings, he seeks answers to these timeless issues, reflecting on the very dilemma that concerned the Buddha himself.
慈惠法師以獨特、稀有的視角,從隨侍 星雲大師七十年的難遭難遇、甚深法緣,帶我們進入人間佛教的奮鬥史。 作者以「蓮花女的覺悟」舞台劇因緣,種下菩提種子;以漢學的底蘊,口譯出佛理的意境;以佛法的體悟,展開弘法利生的扉頁;以理解體諒的特質,打開佛教學術的國際視野,整體提昇佛教的新境界。 在書中我們也看到作者對於 大師發自內心的恭謹和尊敬,更見證台灣比丘尼對於世界佛教的卓越貢獻!
星雲大師,江蘇江都人,一九二七年生,十二歲禮志開上人為師,祖庭江蘇宜興大覺寺,傳臨濟正宗第四十八世。一九四七年於焦山佛學院畢業,期間曾參學金山、棲霞等禪淨律學諸大叢林,歷經宗下、教下、律下等完整的佛門教育。之後應聘為白塔國小校長,主編 《怒濤》月刊。 一九四九年春來臺,主編《人生雜誌》、《今日佛教》、《覺世》等佛教刊物。 一九六七年創建佛光山,樹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四大弘法宗旨,以「人間佛教」為宗風,先後在世界各地創建三百餘所道場,創辦多所美術館、圖書館、出版社、書局、人間福報、雲水醫院,興辦佛教學院十 六所,中學三所,及西來、南華、佛光、南天、光明五所大學,及人間佛教研究院。 一九七○年後,相繼成立「大慈育幼院」、「仁愛之家」,收容撫育無依之幼童、老人及從事急難救濟等福利社會。一九九一年成立「國際佛光會」,被推為總會會長,實踐「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理想。 一九七七年編纂《佛光大藏經》、《佛光大辭典》、《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等。二○一七年出版《星雲大師全集》,共三百九十五冊,四千餘萬字,有系統地闡述人間佛教的思想、學說、理論,以及實踐結果。 二○二三年,大師住世緣盡,淨業圓滿,享耆壽九十七,被奉為佛光堂上第一代開山祖師,留遺偈:「心懷度眾慈悲願,身似法海不繫舟,問我一生何所求,平安幸福照五洲」。
從《慈容法師訪談錄──走進佛光,走向世界》這一本書的標題,很貼切的形容了容法師一生跟隨師父上人星雲大師在弘揚人間佛教的發心與發展。 在這本書裡,我們可以看到,幼年的容法師就懂得體恤父母的辛勞,在戰亂中,背著妹妹逃難躲空襲,即便汗流浹背、衣服磨破,他也不喊苦、不喊累。長大後,因緣際會,與朋友親近宜蘭雷音寺,讀到大師的《釋迦牟尼佛傳》,從此確定了向道心,從宜蘭到高雄,從台北到美國、到全世界,可以說,一心一意追隨大師弘揚人間佛教。
In today’s Buddhist sphere, numerous claims have been made on what the Buddha has taught. However, were these teachings truly spoken by the Buddha? The Buddha-Dharma: Pure and Simple New Edition is an exploration of over 300 topics, where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clarifies the Buddha’s teachings in a way that is accessible and relevant to modern readers. Erroneous Buddhist views should be corrected, and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Buddha must be preserved to hold true to the original intents of the Buddha.
In everyone’s life, there are the most difficult times. Have you encountered yours? The Buddha was a human being, not a god. He knew the path to true wealth, spoke of love and affection,
本書收錄六十八篇「慧道傳心」專欄文章,內容以人間真實事例為主體,援引佛教經典、公案故事,以古鑑今,文筆敘事流暢易讀易懂,將佛法精義融入其中。善意的傳遞,不僅可以改變他人的命運,更能淨化自己的心靈,使我們在喧囂的現代社會中找到心靈的寧靜。
【新書上市】 生命輪迴是佛家語。中國人大多數講而不信。我原先不信不講是受了「子不語:怪、力、亂、神」的影響。這一點亦是二十世紀以來中國讀書人的共識。本以為講不講輪迴無關宏旨,何況我們還生活在一個宗教信仰自由的時代和國度。隨著歲月流逝,馬齒徒增,當你一步步跨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一步步走向衰老的生命終點時,人生的終極拷問──「活著還是死亡」之問就一定會擺在面前。無論你的生活是轟轟烈烈還是平平淡淡,無論你是人生贏家還是理想幻滅,當喪鐘敲響之前,輪迴就變成了不少人糾結的問題。是信呢,還是不信呢? 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對於生命個體來說它無法被證明是對或是錯。一條生死界河將對錯分隔成我們迄今還無法認知,更無法說清的兩個世界,按照世俗的說法,即有神和無神分述的世界。
無常,我們可能會說知道,不是常在聽嗎?知道無常,但知道色無常嗎?知道受、想、行、識無常嗎?可能不清楚,但卻說「我知道無常」。一般人都犯這個毛病,好像知道無常、認識無常,那什麼叫色無常,說得出來嗎? 不要說無常,佛陀教導我們觀數息可以證得涅槃,表示對數息的生滅、無常乃至非我所,要非常清楚,不能有一點疑惑,不能有一點無明。觀呼吸無常、呼吸生滅,在生滅法上要很清楚,這也是我們常說的─要活在當下。
當愛因斯坦與佛陀穿越時空相遇,想像一下兩人會有什麼對話?佛陀是否會針對宇宙萬象開示緣起法,而愛因斯坦則高談相對論呢? 這樣的會面,終究不可能實現。不過,法爾如是,佛學與科學不只在宇宙的自然法則中遙相呼應,也在這一本書有著近距離的邂逅。
我的色身父親教我 知恩、感恩、報恩的千古道德, 我的慧命師父教我 布施、慈悲的修行功德。
《金剛經》係藉由佛陀與弟子須菩提間的問答,闡述「一切法無我」、「一切法皆空」的「般若空性」;一旦證悟了「空」、通透了「般若」,我們在人間,出世入世都能受用、皆得成就。 《成就的祕訣:金剛經》是大師和大家共享佛法實踐於人間的信念:佛法是用來實踐的。我們不但讀經,並且要能夠「行經」,學佛是為了在人間成就,在我們生活的行住坐臥之間,哪裡不能修行呢?
文/李瑞騰教授 (現任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暨人文藝術中心主任)
文/釋有敬
【善友第一親】 在《增壹阿含‧四三六經》中,敘說佛見舍利弗等諸大比丘及提婆達多各自率領徒眾經行,乃為諸比丘說眾生根源皆自相類聚。
86位高僧 86部人生史詩 他們曾是亂世孤僧、譯經行者、渡海傳燈人… 看玄奘踏碎黃沙 讀鑑真目盲心明 悟虛雲踏雪弘法 讓大德風骨溫渥當代心靈
「出家」,在現代語境裡,常被誤解為一場突然的抽離,彷彿是厭世者的逃避,或苦行者的歸隱。但真正的出家,並不是換一身衣服、剃個頭那麼簡單,而是一場內外皆需訓練的修行工程。